|
苏州河从历史中走来,带着吴淞江的浩淼烟波,孕育着上海,滋养着沿岸产业与社区,从黑臭脏乱到碧水蓝天,一条苏州河,见证上海风云变迁。在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全线贯通、水上航线开通之际,如何真正走近这条上海的“母亲河”?在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下,由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编写,《苏州河地名故事》新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。本书收录了上海市境内苏州河(吴淞江)沿岸122个地名,涉及黄浦、虹口、静安、普陀、长宁、闵行、嘉定、青浦8个行政区,共三册700余页,是一部全面梳理记述苏州河畔历史文化遗迹的读本。《苏州河地名故事》在“阅读走进如常生活”系列杨浦会场的学悦风咏书社首发,本书主要编纂人、“城市考古”创始人徐明从《水经注》、同治《上海县志》所记载的长江下游地区“三江五湖”说起,介绍了“黄浦夺淞”、吴淞江下游改道等古代上海地区水文地理环境演变、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。吴淞江古称松江、吴江,1843年开埠后,来到上海的外国人发现沿江向上游航行可直达苏州,便称其为“Soochow Creek”,即“苏州河”。后来,上海人也用起了这个名字,“苏州河”遂成为对吴淞江上海市区段的习称,沿用至今。吴淞江、黄浦江(由“三江”之东江几经演变而来)的产生皆远远早于上海市区成陆,从“年龄”看,都是上海的“祖母辈”。因自然环境变化和水利工程改造,这两条大江大河才逐渐形成了人们今天看到的形态,并作为“母亲河”,共同孕育了近现代上海城市的繁荣。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曹培雷介绍,本书前所未有地将苏州河(吴淞江)上海段沿岸包括市区、郊区的122处地名“一网打尽”,为读者、游客提供了完整导览;收录了大量珍贵历史照片、地图,配以实地拍摄建筑街景照,让人直观感受到苏州河畔今昔巨变。此外,本书从外白渡桥东侧的苏州河河口溯流而上、按区编排,在详细解说单一地名的历史变迁和建筑、文化细节的同时,亦完整展现了苏州河岸线不同区段特点风貌,体现每个行政区的独特气质和历史文脉。原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心主任徐妍回顾往昔时谈到,自1998年上海市制定《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》以来,经过数十年整治,这条河流完成“华丽转身”。2022年上海旅游节以“最上海,苏州河”为主题、9月迎来苏州河水上航线开通试航,新书发布正处在重要节点。《苏州河地名故事》的发行是上海地名工作从只注重“空间”向同时关注“时间”——即地名-历史转变的一个标志。本书编纂历时三年,“城市考古”专业团队精心搜集史料、多次实地踏勘;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安介生,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、市地名学会副理事长薛理勇等历史学专家审读稿件;各区地名管理办公室反复检查,合力保证本书内容的准确、严谨和学术性。 |
|